由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承办的“2022世界青年发展论坛”上海分会场昨日启动

由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承办的“2022世界青年发展论坛”上海分会场昨日启动
由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承办的“2022世界青年发展论坛”上海分会场昨日启动。团市委书记上官剑、市教委主任王平、市政府外事办主任张小松出席活动,现场有来自10个国家的在沪留学生和各行各业青年代表50人参加了本次分会场活动。主会场活动后,上海参会青年代表第一时间进行了交流分享。
团市委书记上官剑表示,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我们促进青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。这次论坛让我们以更长远、更深刻、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青年与自己、青年与国家、青年与世界的关系,鼓励青年一代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,将自身成长与国家、民族、世界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。
团市委副书记、市青联主席丁波在分享时指出,上海市青联将进一步重视青年,更广泛倾听青年声音;努力成就青年,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;积极凝聚全球青年,为中外青年交流交往搭建更多平台。 
上海交通大学的Noah Namwamba是参会留学生代表其中之一。
“我会说七种语言,2016年9月份第一次来中国时,我的目标是掌握汉语,当时只是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。”Noah Namwamba来自肯尼亚,中文名叫诺亚。这是他在中国、在上海的第六年了。

但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汉语后,他才发现,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是那么有意思。于是诺亚决定留下来,一个学期的语言课程变成了六年时光,拿到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,“是充分沟通和深度交流让我知道了一个和想象中不一样的中国。”
诺亚在现场动情地说:“我很喜欢我的名字,因为里面有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字,就是承诺的‘诺’。感谢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给世界的这个承诺,更感谢这样一个平台,因为这就是促进青年国际交流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标志。我深信,通过沟通和交流,我们将打破信息的壁垒,搭建沟通的桥梁,也真正激发参与的热情,为实现这份诺言汇聚最广泛的青年力量。”
来自新加坡的戴嘉慧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,目前大二。她出生在一个中新结合的家庭,父亲是新加坡人,母亲则来自中国哈尔滨。两年前,她选择从新加坡到中国,开始一段全新的求学之旅。“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,体会最深的就是教育,尤其是跨文化的教育。”戴嘉慧说。

今年3月开始的学校准封闭管理期间,她和许多中国同学一起报名成为“楼长”。从一开始的毫无经验、毫无头绪,甚至“崩溃大哭”,到逐步适应,学会效率优先,她也在一步步地成长。
“发放物资、传达老师们的消息,组织大家检测核酸,一遍又一遍地催,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难以想象的。”她说道。
同时,她也看到大家都像“战士”一样,始终怀揣着必胜的信念,为了身边的同学、为了美丽的校园而奋战,展现着青年的责任和担当。
在现场,戴嘉慧说:“教育关乎个体基本权利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,教育关乎青年与全球未来,教育关乎人类命运。作为当代青年,我坚信行胜于言。我也期待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,能够手牵手、心连心,不断奋斗、砥砺向前,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,为了人类社会的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。”
“青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源泉。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是促进青年发展、助力全球发展的世界性交流合作平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发表的重要讲话,为本次大会揭开了序幕,指明了方向,充分体现了‘依靠青年、成就青年’的重要理念。”上海市静安区青年联合会主席吴佳妮表示,论坛发布的《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》与上海提出“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,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”不谋而合。

吴佳妮长期从事青年工作,从同济大学毕业后,她是街道专职党群工作者,后来成了服务白领的“白领驿家”的“掌门人”,工作四年后来到了静安区青联。近十年来,她一直是服务青年的参与者。
有机会参与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让吴佳妮觉得荣幸,特别是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中提到:“青年代表希望,青年创造明天”,让她感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。
吴佳妮希望能够发动“青年一起来”,把响亮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,“立足中国、放眼世界,我们相信只有团结协作、摒弃‘零和博弈’思维,才能促进全球发展向更加平衡、协调、包容的新阶段迈进;只有聆听青年声音,相信青年力量,凝聚青年共识,才能最大程度克服全球疫情的影响,携手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,共同塑造属于全世界的、属于青年的更美好的未来。”

来源:周到上海       作者:陈嘉音 周胜洁 乔一萌